上海汇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动态
A股前8月融资8977亿,新股发行常态化助力稳经济大盘

        财联社9月25日讯(记者 林坚)2022年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深市创业板迎来注册制改革两周年,沪市迎来科创板开市三周年,北交所迎来运营一周年,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

  随着A股吸引力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上市。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已有4926家企业,市值达到83.4万亿元,较十年前增超2.6倍。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A股持续扩容,当下IPO新股发行呈现常态化特征,为资本市场形成稳定预期注入确定性。经记者统计,截至9月23日,年内,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了95家沪深主板企业IPO申请,其中,75家通过,未通过、取消审核和暂缓表决合计20家,过会率78.95%;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委会议合计审核314家公司上市申请,292家通过,未通过、取消审核和暂缓表决合计22家,过会率92.99%。

  从2022前8个月来看,在全球主要市场股权融资普遍低迷背景下,223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实现首发上市(IP0),合计融资4181.53亿元,260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合计融资4795.78亿元。

  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继续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A股市场的导向与目标。

  为何要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受访的多位业界人士指出,新股发行常态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做好金融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特别是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企业。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证监会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中就提出,要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维护良好发行秩序。A股常态化发行对稳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应有之义。”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受访时说道,新股发行常态化,是保证资本市场有进有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中介机构和拟上市公司而言,如何给出合理的估值定价是关键,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研究能力,投资者会对此有一个客观价值判断,市场也会最终体现融资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功效。

  可以说,新股常态化发行,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体现。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凸显,中国资本市场活水持续涌动。

  对此,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金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着力营造各方‘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生态,加快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将不断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在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的同时,持续提升审核注册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不断提高审核注册效率,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助力稳定经济大盘。

  新股发行常态化将带来积极影响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股权融资规模同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A股IPO市场体现出极大韧性,A股IPO占全球IPO融资金额的44%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这离不开新股发行常态化的积极作用。

  华创证券非银组组长徐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新股发行常态化是全面推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建立更成熟的市场发行机制的重要一环。他所在的非银团队认为“常态化”三个字的核心是为市场主要参与者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既是对政策稳定性的预期,也是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预期。而提供这样的预期需要一个具备包容性、适应性、坚韧性的资本市场。

  在该团队看来,“包容性”体现在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适应性”则体现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适应能力;“坚韧性”方面,新股发行常态化既是在夯实资本市场韧性,也是在检验其韧性。

  关于新股发行常态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在王曙光看来,有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推动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有助于稳市场预期,畅通融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效率,支持更多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

二是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能够为资本市场培育、发展更多长期机构投资者,吸引长线资金通过战略配售等方式参与认购、增加权益配置,助推资本市场稳定、高质量发展。

三是满足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的家庭资产配置迎来拐点,伴随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新股发行常态化是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化和市场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倘若切实推进新股发行常态化,那么是不会出现‘堰塞湖’历史现象或‘大跃进’的。真正的常态化意味着细水长流,目的就是防止大水漫灌或筑坝拦堵IPO。”

  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常态化的其实不应只有IPO,而“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尤其是在今年受到国内外多重影响、资金供需紧平衡的背景下,动态平衡的进出常态化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源之水,减少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的资金分流,达到投融资平衡、减少市场波动的目的。

  田利辉进一步指出,IPO常态化不会带来“堰塞湖”或“大跃进”,新股发行要防止规则不当或标准过低带来的发行冲击,要做好测算和优化,要切实实现监管适度。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现在就是IPO常态化发行,给市场有稳定预期,而这种预期不在于申报多久会发出来,而是二级市场方面可以预期持续发行,不会停发,也不会突然大批量发。“常态化发行下,因为通路正常,就不会出现‘堰塞湖’,也不会‘大跃进’。”

  推动发行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

  不难发现,新股发行常态化能够稳定私募资本、未上市企业和证券市场的预期,能够及时激发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新股发行常态化,这意味着融资企业、中介机构必须保证信披的质量,确认切实达到发行的标准。

  对此,田利辉指出,新股发行需要多元标准,进而包容不同阶段但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需要适度优化,进而适应世界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需要坚持原则,进而保护投资者和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虽然在新冠疫情和美联储缩表等外部严峻冲击下,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定波动,但是一级市场的供给充裕和投资活跃,充分展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活力。”

  同时,田利辉表示,对于不能全面、准确、真实披露信息的或在穿透式监管模式发现未达上市标准,监管机构需要坚决阻止蒙混过关,同时应该对于带病闯关的市场主体予以问责。

  财联社记者统计后发现,截至6月低,A股共有148家拟上市企业止步IPO,其中主动撤回的有133单,被否项目的有15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已有超50家券商保荐的约190个IPO项目撤回材料而终止,数十个项目上会被否。若暂不考虑北交所项目,终止项目数量较2021年同期有所攀升。

  新股发行定价更加优化

  实际上,在新股发行常态化背景及趋势下,上市后公司的股价表现愈发牵动着市场的神经,而这带来了交易情绪的起起伏伏。而伴随着新股破发现象的多次出现,也引来了市场对新股定价机制的广泛关注。

  财联社记者最新注意到,目前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正在出现下行,高价股并不多见。对此,田利辉认为,新股发行常态化下,发行承销询价定价机制正在不断优化。而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行环节最核心的问题是定价,目前新股在询价环节的定价较为合理。询价新规以来,近25%的注册制询价项目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40%,接近成熟资本市场的情况。

  王骥跃表示,目前新股定价机制整体正常,市场博弈较为充分,破发率高属于正常现象,也很少出现上市后暴涨的新股。目前只是在市场持续下跌期间会出现破发潮,当然新股定价机制也还有改进空间。

  “总体来看,目前新股询价、定价过程的价值发现功能凸显,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向二级市场价格趋近。此外,在推进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新股供应增多且出现分化是大势所趋,打新不再是无风险收益,理性投资和价值导向将成为市场主要风格。”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人士如是说道,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应该要做到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应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提升研究人员对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能力及企业价值的甄别和预判能力;

  二是应重视投研工作,丰富估值研究框架,建立独立的估值研究体系,坚持科学、独立、客观、审慎的原则开展投资工作;

  三是应建立健全必要的投资决策机制,加强合规与风控,真正做到基于对新股的价值评估进行投资,并结合自身投资安全边际进行合理报价,进而真正起到投资方面发现价格的作用。

  关于机构投资者入场,粤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常态化发行可以提供更广的投资标的选择范围,有利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筛选符合其风险偏好的“选美”标的。“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融资环节,受到国内政策支持的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融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9%、61%和25%。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高端制造的募资金额居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迈进。”

  “具体到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投资人,该类群体今年参与新股发行的意愿有显著的提升,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活力进一步体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发行的新股中公募、社保、企业年金、险资等机构资金网下获配比例平均值是3.94%、中值是4.97%,相较于去年同期水平的3.86%和4.29%均有所上升。”陈梦洁说道。(来源:财联社)

[返回]
Copyright © 2008-2022 hlfu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汇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沪ICP备12002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