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22日讯 近期,央行网站发布消息显示,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德“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领域全景”联合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金融科技在中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区块链等技术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工具应用日益丰富,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包容性大幅提高。
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不断提升基本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对于部分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长尾客户”。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较低,可为这些客户提供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2015年至2019年,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非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复合增长率达75%,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目前,中国的存款、取款和汇款几乎都实现了实时到账。网上消费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金融科技从根本上改善了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服务。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审批、风控等信贷全流程的数字化、线上化,具有服务速度快、风险控制准、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减少了对抵押物的依赖,较好满足了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融资需求。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00多万户,有效促进了就业,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近30%。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运用卫星遥感、电子围栏、区块链等技术可动态监测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推动资金流、物流、商流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针对农民“数字足迹”缺失等问题,还可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信息体系,从而有助于扩大信贷覆盖范围。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分析企业的日常经营、金融风险和信用状况等行为特征,探索精准扶持手段,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超7100亿元,不良贷款率整体可控。总的来看,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在有少量财政贴息的情况下,保持了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可持续。
金融科技还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防疫抗疫。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无接触式的金融服务成为紧迫需求,金融科技的赋能使得物理的“面对面”转变为虚拟的“面对面”,金融消费者仍能得到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金融服务,这对于降低疫情对于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的不利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的金融科技起步较早,在兴起之初,中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就通过打造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助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中国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包括支付机构渗透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保险、小额信贷、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提高了金融风险跨产品、跨市场传染的可能性;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赢者通吃”的属性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降低创新效率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监管当局也在努力平衡好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是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同时要求支付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二是强化反垄断,出台《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封闭场景,充分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三是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合规开展互联网存贷款、保险、基金等业务。(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