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ESG投资理念,正被国内主流投资机构愈加重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今年以来不仅推出了ESG主题相关新产品,还有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已将ESG融入投研流程。
从业绩表现来看,今年以来不少ESG主题投资基金取得了不错的收益。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收益最高的一只ESG主题投资基金是创金合信气候变化A,该基金今年以来截至8月20日的回报为63.55%。
就全市场可统计的160只(分份额统计)公募ESG主题投资基金来说,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超过12%,跑赢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水平。
光大证券研究认为,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碳排放量增速快、总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仍充满挑战,为响应碳中和目标,我国颁布一系列支持ESG主题投资的政策。ESG通过盈利、风险等多种途径对企业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随着国外ESG主题投资的迅速扩张,国内从泛ESG概念投资到ESG投资逐步兴起。
数据显示,在160只ESG主题投资基金中,今年以来收益超过20%的有47只,其中有8只基金的收益超过了40%。具体来看,环保、新能源、低碳等“泛ESG”概念基金收益表现居前。
整体来看,全市场可统计的160只(分份额统计)公募ESG主题投资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超过12%,相较普通股票型基金的5.5%、灵活配置型基金的6.5%、偏股混合型基金的3.9%以及平衡混合型基金的0.4%,ESG主题投资基金的收益表现均有明显超出。
从规模上来看,今年以来ESG主题投资基金的规模也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募ESG主题投资基金的规模为2586亿元,相比2020年年底的数据,增加了28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公募市场还发行了首批ESG ETF产品。两个热门概念的结合,也给市场带来了活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8只纯ESG基金发行,合并发行份额达到66亿。其中包括新问世的几只ESG ETF新产品,浦银安盛中证ESG120策略ETF、富国沪深300ESG基准ETF等等。
合并发行份额最大的一只则是浦银安盛ESG责任投资,规模为24.19亿元。该基金于今年3月发行,共认购了12天。
平安证券分析师贾志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政策背景下,绿经济成为了长期投资的重要主题。因此投资者可选择相关领域的场内基金进行投资,如碳达峰碳中和、ESG主题、新能源主题、绿色转型主题等。
事实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年来多家公募基金已将ESG融入日常投资理念,持续推进ESG投资建设。
“公司对于ESG投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框架、体制流程和组织架构。”博时基金有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首先,在公司层面建立ESG投资决策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公司高管,投资总监及各部门相应业务主管;其次,在投资层面建立ESG专职研究小组,在产品上积极探索新的道路;再次,强化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和MSCI等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并在内部建立起相对完备的自有评价体系。”
就发行了首批ESG ETF产品的浦银安盛基金来说,其今年来针对ESG投资基金的布局也在逐步加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浦银安盛首次布局绿色金融领域基金是2019年7月成立的浦银安盛环保新能源基金。今年3月,该公司又成立首只ESG主动投资基金——浦银安盛ESG责任投资混合基金,紧随其后则是浦银安盛中证ESG120策略ETF。
不过,在ESG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仍有一些需要面临的挑战。
“ESG投资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紧密契合,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还不够成熟,存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缺乏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因此有赖于投资机构对于ESG的评级体系和研究框架进行深入研究。”一家大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受访指出。
“其实各家外部ESG评价体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无法单独直接拿来使用。比如MSCI的框架完备性较高,但是对A股企业的评价区分度不高且指标方面不太适用中国的实际情况,对A股评价整体偏低。国内评级公司在指标方面本土化做的较好,但是在评价系统的完备性和逻辑性上稍显不足。”该人士认为。
从当前情况来看,也有基金公司结合自身情况搭建内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市场和海外的不同点,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及风险管理机制等;我们的ESG研究和评价将综合中国国情,参考国际ESG标准,进行更多本土化考虑,并且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投资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不断测试和优化博时自身的ESG投资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持续和机构客户、监管部门、评级机构及同行进行交流,推动ESG投资在中国市场真正的实践。” 博时基金副总经理王德英表示。(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