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火爆行情仍然令人欢欣鼓舞,虽然2014年还未走完,但牛市氛围已经形成。2014年,对中国私募界而言,值得隆重书写,指导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十年规划,即《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培育私募发展”单独列出,私募的政策地位已经悄然变化。行情的火爆,也让私募舞台变得更加宽广。
纲领性文件扶持私募春天来到
2013年,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让私募终于有了正规的身份。而2014年,政策的力度更大。5月9日晚,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共计九条三十三项,被业界称为新“国九条”。
时隔十年,资本市场再度迎来顶层设计,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意见》同样从九个方面勾勒出今后6年资本市场的发展路线图,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将进入改革季。新“国九条”引发业内广泛热议,除了此前市场熟知的“混合所有制”、“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内容外,“培育私募市场”等内容均首次被单独列出。
《意见》明确两点,其一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建立合格投资者标准体系,明确各类产品私募发行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和面向同一类投资者的私募发行信息披露要求,规范募集行为。对私募发行不设行政审批,允许各类发行主体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向累计不超过法律规定特定数量的投资者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其二为 “发展私募投资基金”。按照功能监管、适度监管的原则,完善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资产管理计划、私募集合理财产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各类私募投资产品的监管标准。并提出“依法严厉打击以私募为名的各类非法集资活动。”
在“新国九条”中,除了“培育私募发展”外,还首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今年以来“市值管理”也是火遍A股市场,不少私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公募基金经理再燃“奔私”热情
从前公募一统江湖的时代渐渐改变,近年来,私募基金相对丰厚的薪酬和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或者券商从业人士投身私募,或自立山头开创自己的投资品牌,或是加盟优秀私募公司。因此,越来越壮大的私募基金经理团队中出自公募、券商的占据大部分,而小部分则属于民间派。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1日,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已经攀升至146人,创出基金业年离职人数的新高。2012年和2013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分别为111人和138人。在公募基金中难以大展宏图的基金经理将目光投向私募基金,而券商中具备研究优势的卖方人士也面临着相似的选择。今年以来,私募的地位大大提升,大部分已经获得基金业协会备案,随着私募“转正”,行业发展预期向好,明星分析师、明星基金经理都选择“奔私”。
私募基金于2003~2006年开始萌芽,在当年选择吃螃蟹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选择观望。而当2007年和2008年,尤其是2008年遭遇经济危机以来,这个行业正在慢慢显示出新兴事物的成长力。在2008年,大放光彩的阳光私募吸引了不少人才涌入,这一时期加入私募的公募基金人才开始不断增加,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随后长达6年的熊市使得不少私募从业者铩羽而归。不过,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行情再度点燃了“公转私”的热情。
行情转暖阳光私募业绩抢眼
今年三季度,A股走出久违的大反弹行情,其间,股票策略私募整体表现出色。据数据中心统计,三季度的反弹行情中,1470只股票策略产品整体上涨12.18%,略微跑输沪深300指数,但有582只产品涨幅超越沪深300指数,占比39.59%。其中,1433只产品获得正收益,占比97.48%,仅36只产品负收益,1只产品净值则没有变化。个股行情突出使得部分私募产品获得了较高收益,12只产品收益率超过40%,190只产品收益率超过20%,没有产品下跌幅度超过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