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当市场中创造超额收益的机会变少,用来自救的工具有限,中国的阳光私募们愈发图强,在逆境中创新。
“假设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转型,潜在增速下降,A股市场创造超额收益的难度会比原来大。”上海一大型私募公司总裁表示。“整个阳光私募行业都要思考,用更新的方法创造超额收益。”
4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阳光私募金牛奖颁奖仪式上,多家阳光私募和中国香港的对冲基金探讨了对冲之外的风险规避方法,提示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创新。
对冲之外的风险规避
“我们真的很佩服内地的阳光私募经理。”会下,来自香港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只能做多头的投资是什么样子。”他善于做量化对冲,已经连续五年保持22%的年化收益率。而同样诞生五年,中国阳光私募到今年为止,在对冲工具中有且仅有股指期货被有限地放开。然而,在不能用对冲工具的市场里,除了运用选股和仓位控制来规避风险之外,别无他法了吗?2011年股债双杀,在没有对冲工具的情况下,中国的阳光私募采取了多种创新方式,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现有困难环境的基础上产品设计创新,温州就有一只成立不到两年的阳光私募,承诺旗下产品一个月内有两次申购/赎回的机会。产品的封闭期只有15天,极大地提高了客户资金的安全性。2011年创造了超过14%的收益率,在全国1200多只私募基金里夺得亚军。
2011年,市场涌现出来的创新,还有以定向增发为投资目标的信托产品,以骄人业绩战胜了几乎所有上半年有公开业绩记录的产品。虽然在下半年业绩掉头,但是其创新精神,仍然为行业称赞。
从投资者角度思考创新
投资者喜欢什么样的私募?一是独立的风险管理。做风险管理的人和做交易、做投资的人不能完全在一起。风险管理人应该在市场上没有什么意见。二是长期的交易制度。根据海外经验,投资者倾向于选择至少有五年投资经验的公司。三是规模至少要有1亿美元以上。四是经过严格的财务审计。五是管理费要收得足够多。如果你的基金规模不够大,管理费收得不够多,基金管理者反而要担心怎样经营下去?投资者不希望基金管理者再想其他的事。
2011年,阳光私募清盘210只,相比于2010年千亿元规模的增长,2011年阳光私募的规模大约只增长了400亿元。在充满怀疑的时段,赢得投资者也就意味着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找到创新的切入点。
顶层设计最重要
“来自顶层的设计最重要。行业监管能够带来投资者信任。” 上海这家大型私募公司负责人表示。有望于2012年底修订好的《基金法》是监管创新的重要一步,阳光私募将被纳入监管。
监管层的“新政”在很多方面都在创造多层次的市场,久被诟病的匮乏的投资工具也需要监管层的“新思路”。毕竟,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带来更多的投资策略。
“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是要向国外真正的对冲基金学习。目前,无论是从投资工具、投资策略,还是目前人员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中国的阳光私募还有欠缺,应该花比较多的工夫认真思考未来我们怎么样为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策略。” (来源:中国证券报) |